“龙排婚俗”险酿事故:民俗保护与安全监管的权衡之道
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,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,其中“龙排婚俗”便是其中一例。然而,近日一起因“龙排婚俗”导致的新娘竹筏侧翻事故,引发了社会对于民俗保护与安全监管的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“龙排婚俗”是一种古老的婚嫁习俗,流传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。在这一习俗中,新郎新娘乘坐用竹子编成的“龙排”渡河,寓意着夫妻二人如同龙凤呈祥,生活美满。然而,在近日的一起婚礼上,由于竹筏设计不合理、操作不规范等原因,导致新郎新娘乘坐的竹筏在渡河过程中发生侧翻,新娘不幸落水。这一事件不仅给新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,也引发了社会对于民俗保护与安全监管的思考。
首先,我们应当认识到,民俗保护与安全监管并非对立的关系,而是相辅相成的。民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、文化和精神内涵,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。保护民俗,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基。然而,在保护民俗的过程中,我们也不能忽视安全监管的重要性。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益,没有安全保障的民俗活动,不仅无法体现民俗的魅力,反而可能给参与者带来伤害。
针对此次事故,有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民俗保护与安全监管:
1. 加强民俗活动前的安全检查。对于涉及水上活动的民俗,如“龙排婚俗”,相关部门应要求举办方提前进行安全评估,确保竹筏等设施符合安全标准。
2. 增强民俗活动举办方的安全意识。举办方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监管的重要性,加强对参与者的安全教育,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。
3. 建立健全民俗活动安全监管制度。相关部门应制定一套完善的民俗活动安全监管制度,明确各部门职责,确保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。
4. 加强对民俗活动的宣传引导。通过媒体、 *** 等渠道,向公众普及民俗文化知识,提高人们对民俗活动的认识,引导公众理性参与。
总之,在民俗保护与安全监管的问题上,我们要坚持两手抓、两手都要硬。既要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,又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让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,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福祉。